玄贞观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辽宁地区第二古老的木构建筑。
盖州古城是一座“原汁原味”的古城。 资料片
□记者 王岩頔
核心提示:在繁华的盖州市区内,一段残存的明代古城墙格外引人注目。古城大有来头,历史上曾威名赫赫,最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现在被叫作盖州古城。历史上,这座古城曾数次更名,既是汉代的平郭县,又是唐代的建安,还是辽代的辰州,直到金代才被定名为盖州,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
曾是汉代政治经济中心
1970年,盖州市城关镇西马圈遗址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燕国刀币,在盖州市九寨镇也出土过燕国的刀币,可见当时的盖州已经是燕国的重镇。那么当时的盖州和燕国是什么关系呢,盖州当时叫什么?
战国时期,燕王派大将秦开打败东胡人,占据了辽东。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国“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拒胡”。至此,盖州地区成为燕国的一部分,应属辽东郡。秦统一六国后,先后设立三十六个郡,盖州地区仍属当时的辽东郡。
据《史记》记载:“燕王卢绾反,周勃率军平叛,定辽西、辽东二十九县。”可见当时的辽宁一带有29个县,但当时的盖州属于哪个县仍需考证。据了解,在最新的考古发现中,汉代的盖州一带是汉王朝在辽东的一处重镇,但对于其具体位置仍有一些争议。
史料记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平郭县,属辽东郡,并置盐官、铁官。有专家认为汉代盖州一带为平郭县管辖,现在的盖州古城就是当时平郭县县治所在。也有其他专家认为汉代平郭县应在今天的熊岳一带。
从今天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出,汉代的盖州经济十分发达。如盖州古城内曾发现了汉代的排水设施,在盖州古城北边不远的大石桥市周家镇于家堡村发现了汉代铁矿及炼铁的遗迹。此外,在盖州市附近发现的汉墓中有大量的彩陶遗物,可见当时的盖州一带冶铁、制陶等手工业发展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生产力水平较高。通过这些考古发现,可认定汉代的平郭县和盖州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丕曾于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三月加封公孙恭为辽东太守、车骑将军、平郭侯,管辖现在的盖州一带。到了两晋南北朝后期,盖州一带被少数民族政权占据,并建立了一座建安城,平郭之名便从历史上消失了。这座建安城遗址就在今天的盖州市北部的青石岭镇。
据介绍,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盖州一带与中原地区一样饱受战乱之苦。东晋咸康二年(公元336年),占据辽东的鲜卑族首领慕容廆去世,其子慕容皝自立为燕王,史称前燕。当时慕容皝的弟弟慕容仁占据着今天的盖州一带,实力强大,因此慕容皝十分忌惮慕容仁,便欲除之。
当时慕容仁和弟弟慕容昭也在密谋起兵造反,没想到在起兵之前阴谋败露,慕容皝下决心要杀掉慕容仁。对此《奉天通志》记载:“或以仁,昭之谋杀皝。仁兵已至黄水,知事露,杀使者,还据平郭。”可见当时慕容仁和慕容皝已经水火不容,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而慕容仁竟然杀掉了慕容皝派去的使者。
《奉天通志》又记载:“及皝至,仁以为皝复遣偏师轻出寇抄,不知皝自来,谓左右曰,今兹当不使其匹马得返矣。乙未,仁悉众陈于城西北。仁众沮动,皝从而驱兵纵击,大破之。仁走,其帐下皆叛,逐擒之,皝先斩其帐下之叛者,然后赐仁死。”由此可见,当时慕容仁不知道慕容皝御驾亲征十分自大,还得意洋洋地对手下说要让来犯的兵马全都回不去。后来慕容仁大败,他的手下也背叛了他,将他抓住献给了慕容皝,慕容皝赐死了慕容仁。
《晋书》对这一事件记载曰:“前燕,慕容仁事发,杀皝使,东归平郭。皝乘海讨仁,军去平郭七里,候骑仍告,仁狼狈出战,为皝所擒。”虽然当时还没有盖州的名字,但这么多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今天的盖州一带。
辽金时期得到空前发展
今天的盖州到处都能看到“辰州”字样,那么这个辰州和盖州是什么关系呢?
盖州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时间久远,但盖州人都知道历史上的盖州曾经叫过辰州,那么这个时间究竟有多久远?据介绍,盖州被叫作辰州的年代远在1000多年前的辽代,而今天的盖州人却没有忘记这个名字。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在今天的盖州古城设置了辰州,管辖唐代就曾设置的建安州,并管辖今天辽南的大部分区域,辰州成为当时辽国的政治军事经济重镇。金代辰州延续了辽代的繁盛,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辰州被改名为盖州。
辽金时期,盖州一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社会日趋安定,渔业、盐业、蚕业、运输业都发展迅速,当时的盖州有近10万人口。据《金史》记载:“盖州一带,米粟素绕,宜航海可达山东,煮盐业占辽东半数,为商旅所集之处。”
元代,盖州名字未改,并设置了盖州路。可能是由于盖州一带有铁矿,所以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于盖州设置了弓局、甲局,负责制造弓箭、盔甲。
元代的盖州路管辖范围广阔,北至今天的海城市,南至黄海,东至鸭绿江,西至渤海,地域广大。盖州成为辽南政治、经济、军事要地。而盖州的连云岛港也成为当时东北地区的重要港口。
明清两代再成军事经济重镇
明代倭寇经常袭扰我国东部沿海,而辽东沿海也不例外,经常受到倭寇的袭扰。为此,明廷在辽东沿海修筑了大量的烽火台防备倭寇。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盖州改为盖州卫,成为明朝在辽东的一处军事要地。第二年,盖州的土城开始改为砖城。今天人们看到的盖州古城城墙就是那时修筑的。
如今的盖州古城北墙东段和东墙还残留着城墙,东墙北段保留得较完好。城墙由石条垒砌墙基,城墙外面用青砖筑面,内里用黄土、白灰及碎砖填充夯实。
据了解,盖州由土城改为砖城与其战略地位的改变有着重要关系。据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的地理学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盖州卫,控扼海岛,翼带镇城,井邑骈列,称为殷阜。”可见到了明代,盖州的地位已和从前大不一样,军事地位直线上升,成为军事重镇。
明代的盖州一带曾修筑了大量烽火台。烽火台是我国古代用于军事报警的重要设施,一般的形制有圆形、方形等。盖州地区烽火台的形状以方形居多,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各不相同,有石筑、砖砌、夯土等。因盖州靠近海岸线,所以盖州的烽火台有一部分是沿海岸筑起,主要目的是防倭寇。
《明实录》记载,因倭寇骚扰我国沿海,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下令,由明军在南起旅顺、北至辽阳、东至丹东的辽东大地上一共修筑了三条烽火台干线。
在盖州一带,朱棣所派的中军都督刘江沿着海岸从南到北一次修建了三台子烽火台(今盖州市归州街道三台子村)、仙人岛烽火台(今盖州市九垄地镇仙人岛村)、头台子烽火台(今盖州市九垄地镇头台子村)、墩台山烽火台(今营口市鲅鱼圈区海星街道海星社区墩台山上)等11座烽火台,这些烽火台都由盖州卫节制。
据了解,这11座烽火台如今只有仙人岛烽火台、墩台山烽火台、西崴子烽火台保存着原貌。在烽火台的墙面上可以发现许多弹孔的痕迹,由于岁月的冲刷青砖已经没有表面的棱角。
到了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六月,撤销盖州卫设置盖平县,管辖熊岳、复州、金州、岫岩等地。对此《盖平县志》有记载:“以明时盖州、复、金州三卫之地设盖平县。”康熙年间所设的盖平县的“盖平”二字,就是取自“盖州”“平郭”这两个盖州历史上曾用地名的首字。
盖州不仅是军事重镇,明建立之初,立即着手扩建城郭稳固形势、发展经济,成为东北不多见的重要城镇,清代更是南北通衢之地,物阜民丰,经济发达。
正是盖州的历史地位及其政治、经济环境与特殊地理位置,其在明代就成为了东北首家贸易港口。当时,内地与南方商人纷纷来盖州经商,商船在西河口溯大清河而上,直达盖州南关外。明清时期在盖州不但有三江会馆、福建会馆、山东会馆、山西会馆、金州会馆之类的商贾会所,城内更是商铺林立。1986年,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考古学家曹汛先生对此处建筑群做了考察和鉴定,认为商业的发达不能不与通商有关,商铺的建筑与民居可以代表明清建筑的风范。盖州南关码头开埠,是盖州乃至东北的一件大事,不但使盖州从传统的农牧中心一跃而成东北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而且标志着整个东北内陆市场经济的发端。
1965年,盖平县改名为盖县。1992年撤销盖县设立了盖州市。如今,盖州古城是东北仅存的几座古城之一,而古城内部保存状况最好的只有盖州,还遗留着真正明清时期遗迹和城市框架,是一座“原汁原味”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