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岫岩满族刺绣重现生机

友报 2025年02月28日

□于文巍

布为纸,线当墨,针作笔,穿针引线间描绘多彩世界。岫岩满族刺绣是我国少数民族刺绣中的一个重要品种,简称“满绣”。满绣既保有满族的民俗文化与艺术特色,又与汉族刺绣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艺术渊源,在中国刺绣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2007年6月,岫岩满族民间刺绣被列入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满族刺绣(岫岩满族民间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以布、绸、缎织物为底料,运用彩色丝线绣制图案,主要有纳纱绣、平针绣以及割绣、补绣、包绣、编绣等多种绣法。

岫岩满族刺绣起源于东北满族先世聚居地区,传入岫岩已有300多年,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绣品。

满族刺绣形成阶段在金代,发展鼎盛于清代中期,分为宫廷绣和民间绣两大类。在当时的都城北京已经形成了以满汉两族绣工为主体的“京绣”流派。东北满族聚居地区的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知名度较高的满绣品牌,并流传至今。

岫岩满族刺绣的品种比较丰富,其代表作是各种满族民间服装和佩饰用品刺绣,最著名的是满族枕头顶刺绣,俗称其为“枕顶”。岫岩满族枕头顶刺绣题材广泛、寓意吉祥,既有民族风情、满文图符,也有传统的“一枝花”“遍地锦”“喜相逢”和“书画配”等纹样,堪称“世间万物为我所用,得心应手、韵味无穷”。女子以针代笔、以线为色,精心创作的绣品丝理均匀、针法细密、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寄托着对人生梦想的追求和憧憬。

传世的岫岩满族枕头顶绣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展赛,并获得多个奖项。国内收藏界公认其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与收藏价值。

岫岩满族刺绣属于世代言传身教的艺术,自金代逐渐兴起,形成了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的刺绣文化。

旧时俗称满族人和汉军旗人为“在旗的”。在旗人家的女儿自幼就要学习扎花刺绣,长大了要为自己绣嫁妆、为亲人绣日用饰品。绣品包括枕头顶、绣花衣和绣花鞋等嫁妆,以及荷包、烟口袋、钱褡子、云肩、肚兜、绑带等日用品。刺绣功夫的高低,常常成为人们评价旗家女是否心灵手巧、是否能够持家过日子的标准。正是由于这种生活习俗的影响,世代传承的满绣艺术得以保持和发展。

岫岩满族刺绣的主要特色表现在以旗袍为代表的满族服饰绣和以枕头顶为代表的满族嫁妆绣,此外还有以各种荷包为主的日用佩饰绣。其传承方式以家庭传承和族群传承为主。

家庭传承又称为“嫡传”,其传承链为母传女、再传外孙女或婆婆传儿媳、再传给孙女。满族谚语说:“十朵菊花九朵黄,十个女儿九象娘。”由于耳濡目染的熏陶和言传身教的指点,女孩儿大都会在长辈的培育下成为乡花巧手。

所谓族群传承主要是指聚居在同一村落的同一旗色的女人之间互相传授刺绣技艺。例如,在镶黄旗聚落中的女人经常会在一起交流刺绣经验,互相学习借鉴刺绣技艺。由于传统满绣花样相对固定,可以长期沿用,所以谁家得到了好的花样或者剪出了新的花样,都会乐于与亲邻同享,分送给大家绣用。民间有“家家依样画葫芦,闺阁乡花忙”的说法,这也是满绣得以长期传承而保持原汁原味的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满族传统的长方形布枕已被淘汰,民间大都改用扁方形的洋枕,枕头顶刺绣退出了绣品舞台。进入21世纪以来,大多老年刺绣艺人陆续故去,满族刺绣濒于失传状态。

近年来,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文化部门千方百计保护传承满绣技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吴立梅等满族刺绣传承人接过了传承保护的大旗,积极培养刺绣爱好者和学员,为传承和广泛传播满族刺绣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满族刺绣正在加强人才培养、创新产品开发,把传统制作工艺与现代时尚理念充分融合,深挖刺绣市场潜力盘活这个古老的非遗瑰宝,推动满族刺绣走进景区、走进电商,由小众文化向大众市场转化,重现百年前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系岫岩满族自治县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