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件(套)文物讲述辽西走廊上的朝阳

友报 2024年08月30日

国家一级文物红山玉丫形器

国家一级文物三彩釉子母狮砚滴

□孙 阳  郭 平/文并摄

位于朝阳博物馆三楼的“枢纽之城——辽西走廊上的朝阳”展览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这一展览,精选朝阳市与七个县(市)区博物馆的石器、青铜器、玉器、瓷器等142件(套)代表性文物,配合沙盘模型和展板,为人们直观地展现了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居于十分重要地位的辽西走廊。

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条重要廊道——一条为西部的河西走廊、一条为东部的辽西走廊,而朝阳被称为辽西走廊上的“枢纽之城”。目前,“枢纽之城——辽西走廊上的朝阳”在朝阳博物馆火热展出,参观人数逾4.8万人。该展览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展览征集重点推介项目。

此次展览精选朝阳市与七个县(市)区博物馆的代表性文物,分为“历史的地理枢纽”“中华文明发端地”“民族融合的家园”“文化传播的纽带”“政治军事战略要地”“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六个单元,展出文物的年代从鸽子洞旧石器时期直到清末,年代跨越十余万年。

与河西走廊不同,历史上的辽西走廊是沿着大凌河谷地形成的连接东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要道。大凌河道以柳城(今朝阳市)、平冈(今凌源安杖子古城遗址)为重要枢纽,向南分三条支路进入华北北部。大凌河道在红山文化时期已现雏形,秦汉时期基本形成。辽金以前,这三条古道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上,辽西走廊沟通着边疆与内地、中国与世界,在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民族的迁徙与融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边疆经略与国家认同、经济交流与贸易往来、农耕与游牧的交替转换、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变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展览用文物讲述辽西走廊以及朝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吸引了大量游客。大学生小杨边看展边拍视频,在朋友圈写道:“这个展览很震撼,家乡朝阳是辽西走廊的枢纽城市,身为朝阳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西有敦煌,东有朝阳”最早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提出。他认为,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特受尊崇的敦煌相对应,辽西地区的朝阳在汉代以降的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枢纽之城”,且“丝毫不逊色于敦煌”。

朝阳博物馆馆长王元介绍,此次专题展览共展出展品142件(套),包括5件一级文物。这些文物留存着远古的记忆,诉说着一部生动的朝阳史话。

这些新石器时代的珍贵文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朝阳地区红山文化的文明发展水平。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时期以玫瑰花为图腾的仰韶文化沿汾河下游北上进入燕山一带桑干河流域。在辽西地区,以崇“龙”为主要特征的红山文化沿大凌河道不断越过燕山向西南发展。两种文化在不断地拓展过程中融合,在大凌河上游产生了以龙纹与玫瑰花纹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和政治群体,红山文化进入新阶段。

辽西走廊的研究是东北边疆史相关学者正在积极推进的一项重要课题,“枢纽之城——辽西走廊上的朝阳”展览选取朝阳为关键节点,用文物讲述历史故事,成为帮助人们亲身感受辽西走廊历史与文化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