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古衙今貌 资料片
□鲁 亮
金州古城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城内有座百年的老衙门——金州副都统衙门,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17栋53间,整体建筑沿中轴线对等排列,由青砖青瓦砌筑,森严幽深,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清代八旗驻防二品官衙之一。
金州既是连接东北腹地与大连旅顺的咽喉,又与山东共同构成保卫京畿的门户,自古以来被称为“雄镇”。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叫嚣示威。
9月,英国舰队侵入金州东部海域进行偷窥,企图在金州海岸为其入侵的舰队寻找据点。金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东北的突破口和争夺的焦点。清政府也认识到金州东有大黑山之险南有大连湾炮台之备,实为旅顺口后方的咽喉、东北腹地的前沿阵地。为加强辽南海防,清政府拨锦州等城兵丁154员加强金州防御。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金州海防告急,清政府为加强旅大防务,将设置于熊岳的副都统衙门移驻金州,改称金州副都统衙门,俗称“旗衙门”。其管辖金、复、海、盖等地军事要务。金州城守尉迁至盖州,熊岳协领驻金州,并由熊岳拨兵138员,金州兵丁增至1000多名。同年,升宁海县为金州厅,知县改为海防同知,执掌民务,称“民衙门”,驻于金州城西街,隶属奉天府尹,与金州副都统衙门同驻一城。
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沙俄以“中国官员勾结义和团”为由单方面取消金州城自治。至此,清朝金州副都统衙门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从1843年至1900年,金州副都统衙门先后有28位副都统在此任职,众多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军令都由此上传下达。
金州副都统衙门作为清末八旗军事驻防辽南的最高统治机构,是金州人民抗击帝国主义不屈精神的重要历史见证。
光绪二十年(1894年)10月24日,侵华日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直扑金州、旅顺。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金州副都统连顺、正定镇总兵徐邦道等清军爱国将领为保家卫国率领军民浴血奋战,金州城内百姓有粮的出粮,连夜烙饼、蒸馒头,有人的出人,帮助守军打造武器、运送弹药、推拉火炮、修筑工事,同仇敌忾共同抗敌。金州副都统衙门小吏王书翰为将战报送出金州不畏生死,单骑北上;金州教谕王献廷临危见节,面对日军的刺刀端坐明伦堂,以诗退敌;城西曲氏一门妇女面对城破,怀抱三名幼儿毅然投井赴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面对侵略者的威逼利诱,私塾先生阎世开宁死誓不做倭人狗;马成魁不畏沙俄横征暴敛,即使手握农具也要带领村民反抗。
时至今日,金州副都统衙门历经兵戈血火、百年沧桑,依然屹立于辽海之端,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向人们展示了金州军民的抗争故事和不屈精神,向人们诉说着今日盛世的来之不易,见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百姓喜乐安康、城市欣欣向荣,中华民族自强崛起。
(作者系大连市金州区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