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王东宇建议

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友报 2024年08月16日

□记者 卜令伟

辽宁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以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总牵引,锚定辽宁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聚焦“八大攻坚”任务,在保障生产要素供给、稳定和扩大就业上双向发力,全力以赴推动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省政协委员王东宇提出,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就业岗位推送精准度,全要素保障人力资源供给,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王东宇认为,与我省经济发展的就业需求相比,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就业扶持政策落实不充分。减税降费和助企纾困政策存在着宣传不到位、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对中小微企业激励作用不理想。二是全链条式就业服务还未完全形成。就业服务多局限于传统的招聘会、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深层次的就业指导服务相对较少,缺乏全链条式、一条龙的就业服务。三是就业信息统计不够精准。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统计对象重点是城镇劳动力失业情况,对农民工失业情况统计缺失。新增城镇就业统计未包含新兴行业。四是就业服务平台不统一。各级人力资源、教育、工会系统和各大高校等都建有就业服务平台,各自运行、互不联通、资源不能共享,影响服务效果。五是技能培训作用不理想,对农民工、自由职业者、就业困难群体的技能培训针对性不强,存在学用脱节现象,不能满足就业多样化市场需求。

王东宇建议,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继续加强政策供给,及时跟进国家政策调整,不断优化我省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研究出台新一轮助企纾困政策,延续实施社会保险阶段性降费、缓缴、差异化缴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政策,大力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就业见习补贴,优化完善社会保险费返还、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等系列政策。开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保障用工”专项行动“心系中小微·助民企发展”用工保障专项行动、农民工就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等专项行动,积极主动为市场主体和重点群体提供更加精准、更加匹配的个性化全方位服务。全面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直补快办”服务,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发展后劲,提振发展信心。

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者户籍地、常住地、参保地、就业地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机制,构建精准识别、精细分类、专业指导的公共就业服务体制。完善县级、乡镇就业服务平台,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配备电子显示屏、电子查询设备等基础设施。加强基层就业服务从业人员培训,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切实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加大对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解决其小散弱的问题,形成行业性集群效应。

要构建一站式就业管理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委员会作用,由政府部门牵头,积极整合各行业、各系统、各地区网络服务平台,搭建线上线下包含求职者、用人单位、学校、人力资源机构、培训机构等市场主体融合互动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完善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基础信息库,实现省内异地城乡劳动力资源信息即时传输和共享,做到“一点登陆,全省查询”。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基本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发布,实名制登记求职者和用工企业,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多维度开展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群体监测,防范失业风险,摸清城乡各类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并动态维护,为就业服务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要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开展就业创业政策、服务、岗位、培训、帮扶等服务进校园活动,加大岗位推送精准度。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确保实名登记工作跟踪回访率和就业服务率均达到100%。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退伍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特点,多渠道挖掘就业岗位,加大公益性、辅助性、居家岗位开发,让不愿或无法外出务工的劳动者就近就业,进一步兜牢民生底线。

要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统筹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发展,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新业态领域劳动技能培训,建立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监管,严格完善常态化抽查检查机制,实行培训实名制管理,确保培训资金使用安全。继续扩大社会评价组织覆盖面,完善建设社会多方参与、职业工种全面、鉴定等级良性循环的人才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