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人士参观抚顺煤矿时合影。
许广平在抚顺煤矿参观。
□张恺新
1949年2月11日,煤都抚顺的三座煤矿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他们就是从香港北上到达东北解放区筹备新政协的民主人士。随行的鲁迅之子周海婴用相机记录下民主人士参观抚顺煤矿的难忘历史瞬间。民主人士章乃器在文章中记录了参观心得。
按照中共中央于1949年1月22日发给东北局并告各地的《关于对待民主人士的指示》中“组织参观”的要求,为增进北上民主人士对解放区的了解,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精心部署北上民主人士的参观事宜。
2月11日,北上民主人士从沈阳出发,开始了在东北解放区为期一周的集体参观访问。这次参观访问的地点有抚顺煤矿、吉林小丰满水电站等工业区及长春、哈尔滨的街道以及烈士纪念馆。抚顺煤矿作为此次民主人士参观考察的两处工业区之一,凸显出其在当时解放区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抚顺西露天煤矿东起平顶山西麓至古城子河畔,南起千台山北至今石油一厂,矿坑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2.2公里,矿坑面积10.87平方公里,以规模大、矿藏丰富、历史悠久闻名,是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大露天矿。
1901年,民族资本家王承尧等人上书清政府,申请开发抚顺煤田获得批准,开启了这里百余年的开采历史。1914年,抚顺煤矿转为露天开采,日本侵略者曾对西露天矿进行了大肆掠夺,使该煤矿成为中国被掠夺资源最多的煤矿。从1914年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从西露天矿掠夺煤炭8651万吨、油母页岩7809万吨。1948年10月31日抚顺解放,西露天煤矿迎来新生。
抚顺龙凤矿是1903年开始开采,其特色是高大的竖井。竖井始建于1934年,1936年12月投入使用。竖井楼通高63.1米,竖井深度670米。竖井里共有一大一小两台“戈培式”绞车,都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电动机为4025千瓦,绞车功率为5395马力。2003年,辽宁省政府公布抚顺龙凤矿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抚顺老虎台矿是民主人士此行参观的又一座煤矿。老虎台矿开采于1907年,井田面积10平方公里,与西露天、胜利、龙凤并称为“抚顺四大煤矿”。
根据周海婴的记录,北上民主人士是1949年2月11日上午从沈阳出发,中午抵达抚顺煤矿。当时沈阳有火车通往抚顺煤矿,民主人士乘坐火车大大节省了交通时间。
周海婴用他从香港登船北上前购置的一台德国“禄莱牌”相机,在民主人士参观抚顺煤矿时进行了拍摄。民主人士合影照片的背景即为抚顺煤矿的一处立井井架,朱蕴山在前排居中,李民欣、章伯钧在朱蕴山左右,蔡廷锴站在朱蕴山身后,蔡廷锴的一边站着林一元,另一边是警卫人员。
当时虽然东北全境已经解放,但仍有国民党特务等敌对分子潜伏破坏。因此,出于保密、安全保卫等多种原因考虑,民主人士在抚顺的参观访问并没有大造声势,如没有举行欢迎会、座谈会等,可以说是半公开的参观访问。
民主人士在抚顺煤矿冒着寒风参观访问,虽然参观访问时间不到半天,但解放区的工业发展变化和成就给民主人士留下深刻印象。时任民主建国会常务理事的章乃器在参观访问中详细了解了抚顺煤矿在新政权接管前后的变化。后来,他在《人民的东北》一文中记述了参观访问抚顺煤矿的感想:“抚顺煤矿在国民党时代,用‘撤烂污’的开采方法——如不顾及工人危险大量放炮,以及露天矿场只采煤不拨石层等等——去年九月份每日平均产量不过一千六百吨,其后更少。民主政府接办以后,在‘替国民党还债,修复重于生产’的经营原则下,二月份的每日平均产量,已经达到三千五百吨,他们相信,一俟修复工作完成,产量可以倍增。他们计划在五年以内,可以把产量提高到每年五百万吨,一合即每日平均产量一万三千七百吨,而且很可能提前完成计划。此外,接办时电车只能开动三十台,现在已经增加到六十四台。火车头只能开动三台,现在增加到六台。国民党的破坏力量和共产党的建设力量,在这里有一个鲜明的对照。”
通过耳闻目睹,章乃器得出结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不但善于破坏旧中国,也善于建设新中国。”章乃器在《人民的东北》一文中坦率地承认,过去自己对新华社所报道的有关解放区的政治、经济情况持一定程度的怀疑,而在实地参观之后惭愧地认为自己过去的怀疑是毫无根据的。
通过对抚顺煤矿等地的参观访问,章乃器在《人民的东北》文末写道:“历史上最灿烂光辉的伟大时代,就在今朝。我们是如何幸运,能够躬逢这一个伟大的时代!献身为国,全心全力地为人民服务,这真是知识分子和工商业家千载难逢的一个时机。”
1949年3月17日,章乃器《人民的东北》一文撰写完毕。次日,章乃器在演讲时饱含深情地朗读此文,第一次向外界介绍了参观访问包括抚顺煤矿在内的东北解放区的深刻感受。
民主人士参观访问抚顺煤矿是抚顺乃至辽宁地方史、统一战线史的难忘一页。抚顺煤矿向北上筹备新政协的民主人士展现了辽宁解放后恢复生产的新面貌、新变化,增强了北上筹备新政协的民主人士对东北解放区的了解,也为抚顺煤矿注人了特殊的统战文化内涵。
(作者系民进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