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落实省政协提案建议

我省将用3年时间吸引120万名高校毕业生留辽来辽

友报 2024年07月26日

□记者 卜令伟

我省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把“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重点任务之一全力推进。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结合办理落实省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优化我省人才结构,推进我省人才交流的建议》等相关提案,紧扣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聚焦数字辽宁和智造强省建设、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一圈一带两区”等发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表示,我省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辽宁省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 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若干政策措施》三份重要文件,实现全省人才事业发展基本制度框架的迭代升级。“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统筹实施158项重点任务,绘制出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的“路线图”。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从2021年的680万人增长到2023年的766.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从122.3万人增长到141.1万人。人才吸引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全省人才事业取得可喜成果,呈现出“孔雀东北飞”的新气象。

着力解决人才所思所盼。我省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授权松绑、科学评价、强化激励,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辽宁“手拉手”以才引才专项行动,推行平台引才、活动引才、柔性引才。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发布东北区域人才需求岗位15.1万个,全职引进1.5万人。2024年,实施“百万学子留辽来辽”行动,计划利用3年时间吸引集聚120万名高校毕业生留辽来辽创新创业。2023年,辽宁省全职引进海内外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4387人,同比增长77%;引进高校毕业生40.1万名,同比增长20.8%。自实施“兴辽英才计划”以来,省委、省政府已累计投入人才专项资金16.79亿元,真金白银给予“兴辽英才”支持奖励。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对接,着力用好高校人才智力资源。建立省校合作机制、设置专项工作组,推进与“双一流”高校的合作对接,加快促进高校人才、技术、成果汇聚辽宁。去年7月,我省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梳理汇总116项合作事项,已有80多项取得积极进展。

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离岗创业、兼职创新,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允许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或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期间实行灵活、弹性的工作时间,在同一事业单位申请离岗创办企业的期限累计延长至8年。兼职创新期间可以在兼职单位申报职称,贡献突出的可破格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称。离岗创业人员返回时,聘用至不低于原等级的岗位。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全力支持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对在产学研联盟建设中发挥特殊作用、做出突出成绩、得到各方认可的高层次人才,在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申报、职称评聘、工资薪酬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在企业工作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可不受学历、资历、岗位职数限制,经考核直接认定相应级别职称。服务县域与乡村振兴发展。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下沉到基层一线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对服务效果突出、工作实绩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优先评聘相应职称。

推动劳动力要素合理顺畅有序流动。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给足政策支持。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制定出台《辽宁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鼓励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发展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就业和创业指导、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信息软件服务等业务和产品,提升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效能。建强集聚载体。规范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管理,首批设立沈阳、大连、营口、沈抚示范区4家省级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