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号高炉电动渣罐车
井井寮旧址
鞍钢集团公司办公楼
鞍钢博物馆外景
□记者 王岩頔/文 刘聪聪/摄
核心提示:辽宁是“共和国工业奠基地”。在辽宁近代史上,中国民族工业曲折顽强生长的工业历史,为后来辽宁工业书写辉煌篇章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也为后代留下了丰厚的工业遗产。辽宁深厚的工业基础与自身拥有的矿产资源优势密切相关,特别是鞍山的钢铁冶炼为全国的工业生产作出过巨大贡献,支撑起辽宁“工业长子”砥砺前行的成长历程。
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
“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房、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
保护工业遗产的活动最早起始于英国,早在19世纪末英国就出现了“工业考古学”。该学科强调对工业革命与发展时期的遗址、遗物加以记录和保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至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理念。1973年,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召开,从而开始引起各国对工业遗产的关注。2006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保护工业遗产”,并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基本理论的完善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交流的增多,文物部门和学术界的保护理念也在不断深化,认识更加全面。将工业遗产等新的品类纳入文物保护范畴予以认定登记,对于及时抢救、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辽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其悠久工业历史的发轫期甚至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到辽、金、元时代,辽宁不仅是“边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的富庶农业区,冶铁、丝织、制瓷业也都很发达,金矿已有开采。鞍山之北曾设立铁司,抚顺的煤已供烧瓷之用,制盐业也不断发展。时间来到明朝,辽宁地区以冶铁、制盐为特征的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辽宁肇兴的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为辽沈大地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迹。
近些年,我省各地陆续发现了许多厂矿旧址。其中,煤炭开采、火力发电、铁矿开采、钢铁冶炼等工业遗迹的分布相对集中,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
钢铁工业遗产遍布鞍山
1948年鞍钢成立。鞍钢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以及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山因鞍钢而生,鞍山的工业遗产就是一部完整的鞍钢建设史。
新中国成立伊始,把集中力量尽快使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家确定为中心任务。我国“一五”计划中提出,合理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优势加速工业建设。其中,尤其提出要在“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使这个基地能够在技术上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鞍钢的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山拥有诸多钢铁工业遗产。这些宝贵的工业遗产镌刻着中国钢铁工业发轫壮大的光辉印迹。
鞍钢既有日伪时期宝贵资源被掠夺的苦难,也有新中国钢铁工业起步、发展、振兴的奋斗历程,是我国近代中期以来保留完整的钢铁工业遗迹。鞍山的工业遗址、设备分布十分广泛,涉及鞍山市各个区域,点状分布、线型连接。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首批11个国家工业遗产名单,“鞍山钢铁厂”正式得到认定。该项目包括昭和制钢所运输系统办公楼旧址、井井寮旧址、昭和制钢所迎宾馆旧址、昭和制钢所研究所旧址、昭和制钢所本社事务所旧址、烧结厂办公楼、东山宾馆建筑群(主楼、1号楼、2号楼、3号楼、贵宾楼)、北部备煤作业区门型吊车、建设者(XK51)机车车头、昭和制钢所1号高炉旧址、老式石灰竖窑、2300mm三辊劳特式轧机、401号电力机车、1100轧机、1150轧机、“鞍钢宪法”。
随着我国工业遗产文化价值逐渐得到重视,鞍山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近年来,经过申请、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鞍山钢铁厂”项目又新增了轧辊厂车间建筑群、昭和制钢所01号变电站旧址、大孤山铁矿机检厂房、大孤山铁矿列检厂房、南山蓄水池、水塔群、无缝钢管定径机、桥式吊车、1930年铸锭钢锭模、大型厂Φ800轧机控制盘、4号烧结机等多处工业遗产。
继续发挥实用价值
最近,坐落在鞍山市五一立交桥东侧的一栋三层红砖建筑成为城市网红打卡地,每天都有市民、游客到这里拍照留念。
这座刚刚被修缮一新的建筑是井井寮旧址,原来是日本职员宿舍,后来还作过鞍钢的宿舍,再后来成为手机市场、旅馆等。
井井寮旧址始建于1920年,外形受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英国建筑风格影响,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井寮旧址百年来历经风雨,其结构、内外檐装修、屋面屋架均受到严重损坏。2021年,井井寮旧址修缮项目启动,在不改变原有建筑的形式、材质、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参考历史照片资料,还原原有的立面曲线山花与清水红砖墙结合的典型特色。
工业遗产可以帮助校正、完善和丰富人们的记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管好用好工业遗产,是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部分。鞍山工业遗产的核心是鞍山的钢铁工业遗产。从所发现的工业遗产来看,钢铁工业遗产类型丰富、齐全,而尤为令人瞩目的一点是,许多工业遗产在今天的生产生活中仍在发挥着作用。2014年建成的鞍钢博物馆,实现了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融合。
在鞍钢博物馆门前的“鞍钢记忆”主题公园里,几位参观者正围在一台锈迹斑斑的方形设备前驻足观看。它便是无缝钢管定径机的一部分,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的诞生,它功不可没。
时光流转、产业更迭,一物一件都是珍贵的工业遗产,既是我国工业发展历史的缩影,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见证。现在许多工业遗产仍在发挥实用价值。昭和制钢所运输系统办公楼旧址、迎宾馆旧址、本社事务所旧址、研究所旧址和烧结厂办公楼等,如今已作为鞍山钢铁铁运分公司机关办公楼、鞍钢老干办、鞍山钢铁机关、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海工钢研究楼和鞍山钢铁保卫部办公楼使用;鞍钢东山宾馆建筑群曾多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元首,今天已面向社会开放,全力提供优质餐饮、住宿、会务等服务。
开发工业旅游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工业遗产,宣传辽宁红色“六地”文化。目前“鞍钢博物馆+钢铁生产现场+矿山复垦绿化示范园区”作为鞍钢红色钢铁之旅工业旅游基地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保护、利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国内外优秀的案例告诉我们,只有让工业遗产“活”在当下,赋予其新的功能,才能更好传承在工业化进程中积淀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鞍山的工业遗产印证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承载着红色鞍钢的基因血脉,不仅是鞍钢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辽宁工业历史上极具文化影响力的“金色名片”。
三座老楼述说鞍钢“前世”
“大白楼”位于鞍山市鞍钢集团厂区正门内500米处,是鞍钢发展的见证。记者看到,这座建筑坐北朝南,外部用黄釉磁砖罩面。“大白楼”正中上方有金色的“鞍钢”两字,并有用重轨截面和铣铁组成的图形标志。这便是鞍钢产品的标志符号,是鞍钢的徽记。
“大白楼”建于1933年,为砖石混凝土结构。初建时为3层,1950年又增加1层,现为地面4层建筑,建筑面积1870平方米,东西长120米,南北宽60米,高约14米。“大白楼”是昭和制钢所本社事务所旧址,后作为鞍钢集团公司办公楼使用。1949年7月9日,鞍钢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仪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送来了“为工业中国而斗争”的贺幛。现在,这座“大白楼”依然是鞍钢集团公司所在地,也是鞍钢的生产指挥调度中心。
“大白楼”上那金色的“鞍钢”二字以及用重轨截面和铣铁组成的图形标志,已经成为鞍山重工业的象征。铣铁好像两支翅膀,寓意鞍钢正在展翅腾飞。
在鞍山市铁东区的鞍钢集团总医院院内,有一栋庞大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建筑有着明显的欧式风格,与周围的建筑相比十分独特。这里就是始建于1940年并于1942年10月建成开诊的昭和制钢所大病院旧址。它是日本人仿造德国柏林陆军医院外形设计的,是当时号称“东亚三最”的雄伟建筑之一(另外“两最”为大连火车站和新京(今长春)银行)。
该建筑外部涂有白色外墙漆,东西长159米,南北宽67至88米。建筑面积27014平方米,地面4层,局部5层,每层高3.3至3.4米,地下1层高2.8米,均为捣制混凝土框架结构。
该旧址保存较好,只有大门和窗户换成了塑钢窗。全楼共有5部电梯供使用,在东侧楼3个分支的中段均设环行螺旋转道,以备停电时使用。
原建筑中的木地板因年久而腐烂,已改为水磨石地面。旧址内洗漱间、卫生间、浴池间、餐厅及医护人员办公室等均完备。
该旧址是鞍山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日本侵华时期昭和制钢所附属工业建筑中的一部分,也是鞍钢百年历史的见证。
在鞍山市铁东区五一路63号,有一栋整体呈“L”形的建筑,鞍山人称它为“拐把楼”。该建筑坐北朝南,共有两个门。南门在楼的西南角,东门在楼东侧。这栋建筑是昭和制钢所研究所旧址。据介绍,该研究所建于1933年,为砖混结构,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10米,局部宽40米,高约40米,局部高约45米。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共5层,地面4层地下1层。窗户为日式建筑所特有的小窗,高1.3米宽0.6米。
三座老楼见证着鞍钢的风雨历程,成为重要工业遗产。
链接
鞍钢的早期历史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
1949年7月9日,鞍山钢铁公司举行盛大的开工典礼。短短半年多时间,鞍钢就炼出第一炉铁水和第一炉钢水。
1950年初,中共中央发出全国支援鞍钢的号召。近2万名干部、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技工从祖国各地奔赴而来。其中有500多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人们形象地称为“500罗汉”。
“全国支援鞍钢复工”带来的就是“鞍钢支援全国建设”。一座座钢铁基地在各地拔地而起,新中国工业家底日渐丰厚。从20世纪50年代起,鞍钢先后向各地输送钢铁建设人才12.5万名,援建了包钢、武钢、攀钢、水钢等10多家国有大型钢铁企业。
在鞍钢早期建设过程中,规模最大并且影响至深的是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7号炼铁高炉等“三大工程”。
大型轧钢厂1952年8月1日动工,1953年11月30日投产。设计年产能50万吨,投资10471万元,以轧制重轨、大型型材为主。
无缝钢管厂1952年7月14日动工,1953年10月27日生产出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设计年产能6万吨,投资5337万元,生产无缝钢管。
7号炼铁高炉1953年2月27日开始炉基施工,1953年12月19日投产。有效容积918立方米,单项投资1087万元。7号高炉部件有2000多种,重万余吨。
1952年,鞍钢的设备全部恢复生产,炼钢炼铁、焦炉、平炉、高炉、选矿等全线开工。这时期国家总投资达2.32亿元。鞍钢人员总数为6.76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29人。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集中力量建设鞍钢。扩大鞍钢生产规模,建设大型国有联合生产企业,在原生产规模基础上完成48项主要工程的改造改建和扩建。
“一五”计划期间鞍钢实现37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大型轧钢、无缝钢管、炼铁高炉三大工程。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时,鞍钢全面得到改造,扩建生产能力超过原计划指标。生铁产量达336.1万吨,钢产量达291.07万吨,钢材产量达192.39万吨。
鞍钢的钢铁年产量在当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东北自身对钢铁的需要还是支援全国建设,从鞍山运出的钢铁都成为经济发展的保障。为此,鞍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