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山文化中探源中华文明

友报 2024年07月05日

□记者 王岩頔/文 刘聪聪/摄

核心提示:辽宁是红山文化的分布核心区,也是红山文化研究的重点区域,更是全国发现红山文化遗址最早的省份。1921年6月,瑞典学者安特生对葫芦岛沙锅屯洞穴遗址清理时就发现了红山文化遗存。此后百余年间,随着考古工作者对红山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红山文化考古与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在这片土地上升起并逐渐清晰起来。

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进展

1983年,朝阳牛河梁遗址开始正式考古发掘,成为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牛河梁遗址群分布范围达50平方千米,发现有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祭祀平台等遗存。积石冢内有中心大墓、次中心大墓、边缘墓之分,显示等级制度已经确立。出土遗物以女性塑像为主,附以动物塑像和陶质祭器,最为著名的女神头像就在这里发现。女神庙内还发现有动物塑像残件,主要有禽类和兽类,禽类残件具有鹰的特征,兽类残件则具有熊的特征。

红山文化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和时代风格的玉器。这些玉器多为墓主人生前使用死后用来随葬,成为墓主人社会等级、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标志着当时红山已形成了具有唯一性的玉礼制系统。

2022年,考古人员在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的7号山台又有新的发现。7号山台位于第一地点东侧即牛河梁发掘报告中的“东山台”,最外侧石墙保留较为完好。7号山台中、西部地势较为平缓,东部坡度较大,已在山台上发现了多组复杂的砌石与夯土建筑遗迹。

2023年,考古人员对7号台基址下复杂石构遗迹的性质和功能进行分析。目前已确认第一地点是统一规划设计的建筑群,将对第一地点的认识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5000多年前,红山先民通过改造山形地势,营建了第一地点台基建筑群,展现了红山社会发达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社会结构,其中轴对称西南建筑群的发现,进一步显示红山社会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表示,发现的石砌护坡也能起到“墙”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牛河梁第一地点就是一座城。

此外,考古人员在3号台基上发现了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遗物。垫土层中出土的大型彩陶缸、彩陶盆、筒形罐、灰陶钵、圆陶片组合有可能是《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中记载的与祭祀行为相关的器物组合。

辽宁红山文化遗址数量增至500余处

红山文化有着广袤的分布区,在西辽河流域、大小凌河流域、滦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均有发现,行政区域涉及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三省区。辽宁域内的红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大凌河、老哈河、青龙河流域。在2023年的辽宁红山文化春季考古野外调查中,考古工作者新发现了89处红山文化时期遗址。至此,辽宁省内的红山文化遗址数量已由原来的不足100处增加至500余处。

在近些年发现的有代表性的红山文化遗址中,二布尺南遗址、刺槐山遗址、三家子东北遗址、马鞍桥山遗址值得高度关注。

二布尺南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兴隆庄镇二布尺村,是一处以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城址为主,兼有魏营子文化、凌河类型和辽代遗存的大型聚落址。对于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学术目的在于了解遗址内院落布局,判断院落之下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和性质,确认遗址城墙位置、年代和筑造方式,了解凌河类型遗存和魏营子文化遗存在遗址南部的分布情况,开展石墙体和房址本体的保护实验。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再次印证了大凌河上游区域的青铜时代文化序列,并对魏营子文化和凌河类型有了新的认识。

刺槐山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乌兰河硕乡八大孟克村西,地处牤牛河与大凌河交汇的三角地带,是一处红山文化聚落址。遗址经由大凌河中游(朝阳)地区红山文化考古调查发现,范围约12万平方米。目前发掘灰坑一座,发现了红山文化陶器、细石核、石叶、刮削器、石磨棒、木炭等遗物。

三家子东北遗址,位于喀左县利州街道小河湾村三家屯东北方向的一处台地上,地势中部较高四周略低,遗物分布较为分散。针对遗址特点,发掘工作围绕两方面学术研究与文物保护目标开展:在了解不同时期红山文化遗存内涵的基础上,完善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通过分析同期及不同时期居址、墓地、祭祀址、公共活动空间等聚落单元的内涵、分布,并与牛河梁等遗址群比较,了解不同区位同期遗存的关系,探讨红山社会结构、组织方式的特征及其变化,为《东山嘴遗址群保护规划》制定提供学术支撑。

位于朝阳地区的牛河梁遗址处于红山文化晚期,同样位于朝阳地区的马鞍桥山遗址,在时间上则处于红山文化早期。经过考古人员近几年科学系统、认真细致地发掘,发现马鞍桥山遗址是一处集合了居住、祭祀、墓葬于一体的红山先民聚落址。

红山文化跨过医巫闾山区域东扩

按传统观点,红山文化的分布区覆盖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这三个区域。红山文化在辽宁省的东边界为医巫闾山。

1982年,由辽宁省、营口市(当时盘锦区域两县隶属于营口市管辖)联合组成的文物普查队,在今盘山县沙岭镇高句丽城坨子、得胜镇三道梁、高升镇文奎大队及兴隆台区兴海街道梁家等地发现新石器时期遗址7处,出土文物有石斧、细石器及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彩陶片。经1983年复查及碳14测定,得出的结论是:尽管盘锦西南部成陆较晚,但5000年前便有人类在这里刀耕火种。这说明,红山文化已跨过医巫闾山东扩,打破了人们对红山文化覆盖地域的传统认知。

据最新的考古调查,法库秀水河流域发现了带有红山文化因素的遗址。2022年11月和12月、2023年2月至5月,考古人员对沈阳市法库县境内秀水河流域进行了野外考古调查,覆盖12个乡镇、110个村。此次调查共发现遗址121处,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具有红山文化因素的遗址11处。这11处遗址中包含红山文化因素且文化层堆积较好的遗址有6处。2022年11月,对一处遗址进行调查时,采集到的遗物比较丰富,包括玉斧、玉镞、砍砸器、细石叶石核、尖状器、刮削器、磨制石钺、压印“之”字纹陶片、刻划纹等。

读懂红山文化

红山“石文化”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6500-5000年。红山文化因1935年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而命名。其分布范围东越医巫闾山到辽宁北部边界,西越燕山山脉,进入华北平原北部直达河北张家口市桑干河上游,北越西拉木伦河向内蒙古草原深入,南到大凌河流域、延伸至渤海沿岸。红山文化中心区分布在朝阳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之间。

红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6500-6000年,代表遗址有兴隆洼、小东山遗址等。中期距今6000-5500年,代表遗址有红山后、魏家窝铺遗址等。晚期距今5500-5000年,代表遗址有牛河梁、东山嘴、半拉山遗址等。

牛河梁红山文化拥有发达的石器群,由此创造了辉煌的石文化。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和细石器都较发达。在出土的石器中,有大型农耕用具石耜(sì),有大量以三角形石镞(zú)为代表的细石器,印证了红山文化的旱作农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

红山“玉文化”

红山文化作为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之一,其玉器既有强烈的区域特征,又对当时和后世有深远影响。牛河梁遗址是迄今为止经过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数量最多的地点。目前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有玉佩、玉人、玉璧、玉箍等。牛河梁玉器质朴、精美堪称国宝,其中制作精巧的玉龙是红山文化的玉器代表。

红山“祭祀文化”

牛河梁祭坛是中国第一座祭坛,北京天坛与此有一脉相承的理念。祭坛和女神庙是当时先民们进行大型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祭祀文化的象征。祭坛为三重圆式,里高外低:第一重圆直径22米,第二重圆直径15.6米,第三重圆直径11米。牛河梁女神庙是中国最早的神殿,因出土红山女神头像而驰名。女神庙处于整个遗址群的中心位置。遗址呈“亚”字形,总范围南北长22米,东西宽2米至9米,面积75平方米。

红山“陶文化”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是夹砂质和泥质红陶。泥塑女神头像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人物泥塑,也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模拟真人塑像。陶塑孕妇像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女性裸像,对研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红山“墓葬文化”

牛河梁积石冢是中国最早的王陵。红山先民用石块堆积成冢进行下葬,用错缝法砌筑积石冢外墙。其特点是岗顶部、积石冢群内部都设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等,且墓的位置亦有区别。牛河梁先民唯玉为葬,随葬玉器也是中心大墓、大墓数量多、种类多、档次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差别。

红山“宗教文化”

牛河梁遗址所提供的历史宗教文化信息充分说明以“巫”为代表的原始宗教已经形成。三重圆式大型祭坛表明先民丧葬活动时有大型祭祖活动,上无盖、下无底的陶筒形器寄托了先民们“绝地通天”的宗教理念。中心大墓的石竖井寓意祈祷墓主人灵魂不灭并保佑子民平安。女神庙及女神头像反映出当时已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墓葬唯玉为葬及规格化,反映了当时巫觋(xí)盛行、政教合一的社会现实。

牛河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也是红山文化的高峰期。其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等遗址和珍贵玉器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证明了5000年前这里曾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红山文化坛、庙、冢三种遗址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红山文化发现大事记

1921年

瑞典学者安特生在今葫芦岛市南票区沙锅屯洞穴首次发掘红山文化遗址。

1930年

中国学者梁思永进行了辽西等地的考古调查,采集了与红山文化有关的似仰韶式的彩陶。

1948年

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经过长城内外彩陶文化的研究,提出了“长城附近为彩陶文化与细石器文化混合之地带”,这一观点为红山文化的确认奠定了基础。

1955年

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在他的专著《新石器时代》中专门列出一节《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分析红山后遗址。尹达首次提出“红山文化”的名称。

1963年

考古专家刘晋祥在赤峰北郊西水泉发现并发掘了红山文化西水泉遗址,首次发掘到红山文化的房址三座。最珍贵的是发现了陶塑人像,这是最早发现的红山文化陶塑人像。

1973年

在阜新市胡头沟墓地首次确认了红山文化玉器年代,并首次发掘红山文化积石冢墓葬。

1979年

考古学家郭大顺、孙守道等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兴隆庄乡东山嘴村发现了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

1981年

考古学家郭大顺、孙守道等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与建平县交界处发现了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这是距今5500年至5000年的一处祭坛、积石冢、女神庙集于一地的大型祭祀遗址。这一发现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红山文化”从此声名鹊起。

1983年11月2日

朝阳牛河梁遗址“女神”头像出土。

1984年7月

牛河梁遗址出土玦形玉龙和斜口筒形玉器等代表性器类,“红山文化是玉器的时代”遂一锤定音。

1986年

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红山文化已成为研究西辽河上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中华文明起源特征的核心内容之一,首次提出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1993年

在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发现一件完整的带盖彩陶瓮(罍),这是牛河梁积石冢墓葬首次正式发掘出土陶器。

2012年9月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开馆。

2019年至2022年

发掘朝阳市建平县马鞍桥山遗址,这是辽宁首次发掘红山文化大型聚落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