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于洪区自2005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区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建立了国家、省、市、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目前,区内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涉及九大门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乡土气息浓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近年来,于洪区将非遗项目融入文体旅产业链,打造“醉美于洪”品牌,实施“体育+旅游”和“文化+旅游”战略,用好丁香湖、永安桥等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民俗非遗项目发展特色旅游,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文旅活动和青少年研学的重要载体。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走近于洪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首先说一说锡伯族民间故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伯族民间故事”,主要是关于喜利妈妈、海尔堪大神等祖先神的传奇故事,具有浓郁的锡伯族文化特色,内容贯穿了锡伯族先民从鲜卑人到拓跋珪时代的历史,反映了锡伯族部落时期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等。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瓷”是将绘画、书法、雕刻合而为一的传统工艺。刻瓷技艺由选瓷、打稿、雕刻、勾描、研磨、着色、封瓷七道工序组成。刻瓷作品触有手感、观有笔墨,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崔氏戏鞋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戏鞋是中国戏曲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泛指传统戏曲表演中人物穿着的各种靴鞋。崔氏戏鞋以美观、耐穿、不易变形著称,其制作工艺严格,每双戏鞋都要经过裁剪、切边、绑扎、击打、缝纳、挫边、打磨、补色、滚压等诸多工序。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氏旗袍制作技艺”,保留了传统旗袍工艺和技法,每一件旗袍都要经过选料、量体、剪裁、缝制等26道工序完成。旗袍之名源于清朝,当时旗人着装称为旗袍,基本款式为圆领、马蹄袖、向右侧捻襟,下摆两面开衩,带扣襻。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纪氏面塑”源于山东德州,是以小麦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第一代传人纪世全(1891—1973)少年时拜了一位周姓师傅学捏面人,开启了他的面塑生涯。1923年,纪世全带着一家老小闯关东来到沈阳康平沙金乡。纪氏面塑在辽沈地区经过近百年的传承,如今已传至第四代,深受百姓喜爱。纪氏面塑作品人物众多,造型逼真,具有鲜明的北方文化特色。第四代传人纪凤霞7岁就开始跟父亲学习家族技艺,从艺40余年,创作了近千件面塑作品。近年来,她的面塑作品逐渐由民间流行的普通娱乐把玩之物,发展成为反映现代都市审美趣味、蕴含地域民俗文化特色、讴歌时代主题的极具观赏性和收藏性的精致艺术品。
欢迎来于洪区探寻这些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感受非遗项目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