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卜令伟
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省政协委员张世辉建议,要深化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分配激励和考核机制,实行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降低制度性成本,营造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良好环境。
张世辉认为,我省高新区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存在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不彻底、简政放权不到位、权责事项不清的情况。二是市场化运行机制方面,“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到位的情况,绩效工资制度、分配激励机制有待加强和完善。三是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还存在产业定位不够准确、优势产业集群不明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的情况。四是在人才机制改革方面,引人育人政策有差距,通过市场评价人才机制尚未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机制尚未形成。五是在营商环境管理方面,办事环节、工作流程有待规范和加强,应进一步提高高新区工作效率。
要深化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把高新区的建设发展摆在地方创新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进一步理顺高新区和行政区关系。依法依规加快推动开发区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减轻高新区负担,实现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应剥尽剥,交由属地政府管理。结合推行政务服务目录清单化管理,省、市政府应简政放权,切实赋予高新区自主经营管理权利,依照法定程序定期公布调整下放的行政职权事项。高新区积极承接省级、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依法有效承担好相关管理权限和事项职责。
要实施市场化运行机制管理。执行好“管委会+公司”等市场化运营模式,切实发挥运营公司在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融资、招商引资等方面对管理机构的支撑和服务作用。推进机构人事改革,减少高新区管理机构层级,构建高效组织体系,支持高新区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人才流动,补充完善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建立符合实际的分配激励和考核机制。
要支持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高新区优势产业加快打造主导产业明确、错位发展、分工协作、链条完整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鼓励高新区引进龙头企业、高技术企业,深化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形成专业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建设,谋划和引进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推动资源、要素和产业集聚发展。支持高新区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支持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要探索高新区人才改革机制。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做好人才引育培养。鼓励高新区引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地,推动科教资源与产业发展深度匹配,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市场评价人才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人才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人才健康有序流动。鼓励各市面向高新区“高精尖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优化外国高端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程序。
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管理。加快高新区管理和服务数字化,尽快实现“一网协同”全覆盖,优化工作流程、办事环节,加大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力度,持续优化政策供给,降低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成果转化、技术研发、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等服务。支持高新区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商务、文化、娱乐、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套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