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们大美辽宁是文化强省,也是评书强省。今天,我就讲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辽宁评书和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的故事。
2008年,辽宁评书(鞍山、本溪、营口)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田连元、刘兰芳、单田芳等被列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中国评书界,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合称为“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正是这些说书人,把评书艺术推向高峰,把辽宁评书推向全国,让中国评书走向世界。
辽宁文化的发展变化,从听评书的氛围中就能看出来。20世纪60年代初,辽宁省大批演员下厂矿演出,田连元毛遂自荐到本溪近郊彩屯一个书场演出。由于演出是晚场,结束后回家没有公交车,只能骑自行车或步行。田连元不怕吃苦,买了一辆自行车,白天在市里演出,晚上到郊区彩屯演出。他讲《大隋唐》,到了第七天书场满员了,过道里站满了观众,盛况空前。“讲得好啊!”观众一个传一个,奔走相告。
20世纪70年代,辽宁老百姓更喜欢听评书了。当时很多澡堂子安上小喇叭,每天播放一集田连元的长篇评书《杨家将》,人们一边洗澡一边听书。
20世纪80年代,田连元的长篇评书《杨家将》家喻户晓,红遍全国。有一次,田老师在北京坐出租车,司机说:“田老师,真没想到,我今天能拉到您。我们厂有个老工人是您的粉丝,听您的《杨家将》入迷了,生重病后的唯一遗憾是不能听田连元评书了。”
《杨家将》最早由田连元老师在本溪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一经播出便掀起听传统评书的高潮。辽宁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陆续播出,为辽宁赢得了荣誉。
20世纪90年代,田连元先后四次到北京大学讲中国评书艺术,让辽宁“评书大省”的品牌更响亮。在北大体育中心多功能大厅,400多个坐席满满当当。《调寇》《考御史》《下边关》……田连元讲得有声有色,越讲越来劲儿,同学们听得笑声不断,津津乐道。讲课结束,同学们提出问题,田老师一一回答。
同学们总结田老师的评书有三“到”。第一叫表演到位,举手投足都可以让人们看见演的人物,这些人物给人一种立体感;第二叫语言到位,现场语言幽默风趣、精炼准确,感觉增一句则多、减一句则少;第三叫眼神到位,不管坐在哪个位置上,都能和田老师的眼神产生共鸣和交流。
田连元将辽宁评书传播到海外。他到俄罗斯讲学,向俄罗斯的学生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评书艺术。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教室里座无虚席。田老师先说了一个评书小段,又说了一大段《杨家将》里的《调寇》、一大段《水浒传》里的《杨志卖刀》,现场俄罗斯学生接连发出笑声。
“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艺术……”这是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的主题歌。这个由田连元、汪文华共同主持的栏目,成为中央电视台保留时间最长的栏目,可见曲艺艺术在群众中的根基之深厚。
后来,田连元在辽宁卫视主持《共度好时光》《听书看戏》《戏苑景观》栏目,和倪萍一起主持《综艺大观》,为高等院校撰写《评书表演艺术》教材,不断传播和推动辽宁评书艺术发展。
如今,以田连元为代表性传承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本溪评书”已成为辽宁文化特色之一。他编撰主讲的《杨家将》《海青天》《岳飞传》《刘秀传》《三侠五义》《隋唐演义》等长短篇评书近百部,所塑人物栩栩如生。2021年,80岁高龄的人民艺术家田连元仍然笔耕不辍,创作出100集评书《话说党史》,促进辽宁评书不断发扬光大。记者 葛红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