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山长城景区 丹政 摄
明代长城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穿行在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间。丹东境内的虎山长城就是巨龙的东端起点。近些年,丹东市进一步挖掘长城文化内涵、保护长城资源,讲好长城故事,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
虎山长城因山得名。实际上,现在的“虎山”并非原名。这座山脉原名“马耳山”,后因其间的两座山峰远观酷似老虎的两只耳朵亦称“虎耳山”。在后来的世代相传中又更名为“虎山”,这段长城也随之被称作“虎山长城”。
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三年(即公元1467年),主要作用是防御外族侵扰。虎山山势陡峭阻断东西交通,南控鸭绿江水路,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现在的虎山长城是依据1992年通过的《虎山长城修复设计方案》,在明长城遗址上修复起来的,已修复1250延长米。过街城楼、烽火台、敌台、战台、马面等十二景恢复了当年“明长城之首”的壮观气势。
虎山长城不单是一项古代军事防御体系,还在多个层面具有重要意义。从古代军事与建筑视角看,它是古代军事思想、建筑技术的综合集成,也是文明与文化交流的纽带。虎山长城是农业社会与游牧社会并存的标志,民俗和文化在其修筑和使用过程中得以传播。它在自然环境改变和人为改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苍凉雄浑的遗址景观,独具审美价值。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有关明长城的东、西端点是这样描述的:“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30年前,经国家及我省考古工作者艰辛地野外发掘,在丹东虎山之巅发现了时断时续的明长城遗迹,后经确认这就是明代长城东端起点。自此,明长城“东起虎山,西至嘉峪关”成为学术界、教育界等的共识,教科书因此而改写。
2021年12月,文明的脊梁—首届长城文化发展论坛在丹东举办,旨在促进长城文化价值挖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弘扬长城精神,传播长城文化。
同年,辽宁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保护规划》。《规划》提出,将强化顶层设计,重点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和数字再现五大基础工程,打造以明长城为主体的“万里长城”文化旅游专线,辽宁段展示线东起虎山长城、西至九门口长城,包含6个核心展示园、35条集中展示带和100个特色展示点。丹东虎山段以虎山长城遗址为核心,对赫甸城城址、叆阳城遗址等堡城遗址实施修缮,对虎山长城三段墙体及江沿台堡、赫甸城城址、九连城城址等重要堡城遗址实施环境整治和展示,推进历史文化博物馆、展览馆建设项目,完成长城旅游风景道建设。
丹东将虎山长城打造成为地标性旅游景点,抓住“虎山长城是明长城东端起点”这一特征,在丹东旅游推介会、宣传品制作、各类旅游展会、四季旅游主题推荐等宣传渠道中进行突出宣介,有效提升了虎山长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为一名民进会员,我身体力行努力做好长城故事的讲述者、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的建设者。民进丹东市委会多次考察调研长城建设保护和文化传播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创新推进“互联网+长城”数字工程,组织会员以长城为题创作文艺作品,拍摄歌曲MV、宣传短视频,持续扩大虎山长城知名度。
记者 葛红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