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北镇市五处“国保”彰显深厚文化底蕴 2024年03月01日

崇兴寺双塔

北镇庙御香殿前的部分石碑记者 刘聪聪 摄

□张志强

北镇,涵养着从舜封神山以来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收纳着辽代龙脉、清帝祭山的辉煌过往,是辽西走廊东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是中国北方最早设立行政建制的地区。这里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碰撞、交流,在多种文化融合、升华的过程中创造出崭新文化,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北镇现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47处、市级7处,是东北地区文物大市,其中五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彰显北镇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崇兴寺双塔是国内现存唯一

呈对峙形态辽代双塔

崇兴寺双塔位于广宁古城内东北隅,建于辽代,建筑精美,雕刻精细,东西相对,形制结构基本相同,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现存唯一呈对峙形态辽代双塔。东塔高44.46米,西塔高42.63米,均为砖筑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塔座上砖雕斗拱、曲水万字栏板和仰覆莲等。每角刻一力士,作负重状。塔身每面中央都有佛龛,中雕坐佛,龛外两旁各雕立一胁侍,上有宝盖、飞天等装饰图案。底层塔檐下有砖雕斗拱,为双抄五铺作计心造。以上各层均用砖砌迭涩出檐,逐渐内收。

据《重修崇兴寺塔记》载,双塔于元皇庆、明嘉靖及万历年间曾进行大规模维修,更换了部分飞天及胁侍雕像。清光绪年间加固了塔基。1998年对崇兴寺东塔进行了大修。双塔作为辽代双塔并立的建筑格局很少见,因此深圳锦秀中国园将双塔作为东北地区古代唯一重要文物标志性建筑进行展览,说明了其历史及艺术价值。

北镇庙堪称专题性碑林

北镇庙是全国五大镇山中唯一保存完整的镇山庙。北镇庙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历代帝王祭拜北方镇山医巫闾山神灵之所,也是全国五大镇山中现存唯一的、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大型镇山庙,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镇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初称“医巫闾山神祠”。金大定四年(1164年)曾重修,改称“广宁神祠”。元大德二年(1298年)加封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并对“广宁神祠”重加扩建,改称“广宁王神祠”。明洪武年间,敕诏重修“广宁王神祠”,改称“北镇庙”。

北镇庙是为历代君王祭祀医巫闾山之神的需要而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内有元、明、清历代祭山、封山、重修庙宇及皇帝游山诗文碑56甬,以其数量之多可称为一个专题性碑林,因此地方百姓又称北镇庙为“碑子庙”。

广宁城是明代东北地区重要卫城之一

广宁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宽北窄,南北长2公里,东西最宽处1.6公里,周长7公里,是明代东北地区重要卫城之一。城墙平均高11.7米,基宽6米,顶宽5米,以条石作基,内石外砖,砌墙以石灰、米汁加桐油粘接。中夯黄土,以三合土铺砖封顶。墙顶外侧设有女儿墙及垛口。城墙四隅各设一角楼,开有5座城门,各门内均置瓮城,内有马道可登城门之上,门上建有城楼。

城内的双塔、鼓楼与古城南门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因此有“五门不正鼓楼偏,玲珑宝塔在两边”的说法,表现了先人建筑古城的高超技术。广宁城墙虽大部被毁,但仍保留378米的城墙和一段1250米的土墙,对考证和研究原广宁城的规模、布局和范围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考古价值。

镇边堡城址是明代辽东长城边墙的堡城

明正统七年(1442年),为防御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对边境的侵犯,由辽东都司定辽指挥佥事毕恭主持修建镇边堡。该城堡位于辽西长城沿线镇夷堡和镇静堡之间,是明代辽东长城边墙的一个堡城。

镇边堡城墙残高3.8米,底部宽3.3米,顶部残宽2.7米。在镇边堡城址附近出土有周鼎、燕国刀币和其他青铜器具等。镇边堡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复杂的交流与战争的历史见证,为研究考证明代边墙走向及明代军事布防提供了史实,并为考证堡城周围军事设施的设置布局和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辽陵是辽代帝陵所在地

医巫闾山辽陵是辽代帝陵——显陵和乾陵的所在地。显陵为东丹王耶律倍和其长子辽世宗耶律阮的陵寝。乾陵为辽景宗与睿智皇后萧绰的陵寝,辽末代皇帝天祚帝死后也葬于乾陵。

大型建筑遗址分布区发现建筑基址6处,分别分布在琉璃寺遗址、偏坡寺遗址西部山峰及山下的陪葬陵附近。其中,新立辽代建筑遗址揭露出一组较完整的辽代廊院建筑基址,由正殿、殿门和四周廊庑围合而成,建筑外部环绕一周露明的排水通道,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组满铺琉璃瓦建筑群,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龙岗墓群、洪家街辽墓群和小河北辽墓群出土了七合墓志,其中包括“澶渊之盟”的主要缔造者——辽代大丞相耶律隆运的墓志,为辽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资料。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珍贵遗物和壁画,对于了解契丹贵族的丧葬礼仪、生活习俗等提供了宝贵资料。(作者系北镇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