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以文化赋能辽宁 全面振兴新突破 2024年01月24日

辽宁文化底蕴深厚,是特色鲜明的文化大省、文艺大省。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如何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怎样让文化赋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如何以文化强省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汇聚精神力量?本报邀请省政协文化界别委员从不同角度谈建言、献智慧。

主持人/记者 刘 放

对话嘉宾•省政协委员

滕贞甫 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

董宝厚 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

穆 凯 沈阳曲艺团业务团长、

沈阳市曲协主席,国家一级演员

刘长龙 辽宁省书协常务理事、

调兵山市书画院院长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应如何结合实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滕贞甫: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实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关键在于落实,在于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立场观点、原则方法、精髓要义落实到实践中。对于文化从业者而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新时代新使命最为重要的两个关键词是“传承”和“创造”。没有传承,文化就没有根与源;没有创造,再好的文化也会停滞不前。因此,一手抓传承、一手抓创新是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的“标准动作”。

董宝厚: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我对其思想体系的精密深邃发自内心地敬佩,也将以最大决心和勇气将之践行到工作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到博物馆参观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是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桥梁,也是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纽带。她连接着历史和当下,也激发着我们对未来的想象。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博工作者,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本民族历史文化,不断夯实业务本领,将自己的使命融入到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去,才能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守正创新肩负起新时代新文化使命的重担。

穆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在理论上学懂弄通,在工作中积极实践,下足日常功夫。曲艺工作者直接与百姓打交道,要运用各种载体、机制,精耕文化教化、价值引领工作,演出时捕捉群众文化需求,科学规划节目内容,逐步提升文化供给水平。运用各种政策杠杆以身作则,组织曲艺工作者下沉到基层社区,进行创作生产、讲座交流、人才培养、研习传承。通过与基层群众密切互动,充分发挥曲艺工作者在思想认同、价值引领、教育启迪上的作用。

刘长龙: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都是这个时代精神的写照,带有时代鲜明的烙印。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把握时代特点、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要求、承担时代使命,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彰显守正创新的发展特征、人民至上的人本特征、系统思维的辩证特征、自信自立的引领特征以及胸怀天下的开放特征。作为文艺工作者,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深入实践,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弘扬时代主旋律,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汲取经典元素推陈出新、守正集成。

当前,辽宁紧扣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作为文化领域的政协委员,对于文化赋能辽宁全面振兴有怎样的履职体会和建议?

滕贞甫:文化赋能辽宁全面振兴是体现文化工作者价值的重要途径。作为文化界别的政协委员,我认为文化在为振兴铸魂助力上大有文章可做,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厚植我们的文化土壤。什么样的水土出什么样的人,文化理念只有深入到大众日常生活中才会形成氛围,产生孵化作用。文化振兴是辽宁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意。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共同奋斗的生动实践,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感的优秀作品,展现新时代新气象,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以文化振兴新成果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

董宝厚:近阶段辽宁频频破圈,新时代“六地”中“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的打造,为辽博发展和工作部署指明了新的行动方向,明确了新的目标。在深入践行中,辽博多次组织职工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梳理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积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做出参评“全国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等系列举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讲好辽宁故事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一名文化领域的政协委员,我期待着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聆听各行业的先进经验和举措,也愿意和与会代表交流文博工作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工作感受和困扰,更期待着和体育、旅游领域的代表密切交流,积极探索寻找“融合发展”的路径和金点子。

穆凯:红色“六地”是历史选择了辽宁,新时代“六地”是辽宁选择了未来。作为曲艺工作者,要着力提高艺术创作生产演出水平,坚持文化铸魂赋能,充分利用当下东北冰雪旅游升温契机,运用大鼓、快板等传统曲艺糅合新媒体思维大力宣传辽宁。作为一名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我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助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不断完善辽宁省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和演出,策划好每一场活动、组织好每一场演出,以一个个优秀的曲艺节目讲好辽宁故事、树立辽宁形象。

刘长龙:红色“六地”与新时代“六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标志和时代性特征,具有深远意义。作为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回应时代要求,激发创造活力,承担社会责任,创作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具有辽宁辨识度、彰显辽宁风采的作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以“六地”红色文化内涵催生时代发展新貌,赋能打造新时代“六地”。作为文化界别的政协委员,我建议将“六地”文化精神与文旅事业深度融合,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取得新成果。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文化领域的政协委员,如何围绕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言献策?

滕贞甫:建真言、献良策是对政协委员的履职要求。我认为文化事业的重点在基层,基层强文化才能强,文化强国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要将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列入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强顶层设计,做出统筹规划,对文化阵地建立标准,制定阶段性和长远性规划,科学有序加以实施。作为文化界别的政协委员,要反映基层呼声,更要立足本职工作,不断推动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播撒文艺的种子,为振兴凝聚内生动力。对文艺工作者而言,创作是中心任务,传播是使命担当。当前,基层文化园地、文艺作品发表的平台和载体相对匮乏,建议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持续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及园地建设,丰富文化传播平台和载体,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强化文化品牌引领,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充分调动基层文艺工作者积极性,促进文艺作品百花齐放。

董宝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终极目标。一方面,就博物馆所隶属的公共文化事业方面来看,应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倾听人民声音,紧密围绕人民所需,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引导人民群众自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终达到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另一方面,随着走进博物馆的学生群体增加,博物馆应与教育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在博物馆中设置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契合的历史内容,充分利用博物馆里文物专家的专业素养,把学生们的历史课、大思政课等搬到博物馆中来。“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真切地和跨越时间长河的历史文物近距离接触,才能让下一代真切地听到文物背后的故事,进而达到自觉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目的。

穆凯: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是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局。当前,辽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势头良好,背后是辽宁深厚的文化积淀。辽宁的相声、评书、东北大鼓、快板等历史深厚的曲艺文化项目在非遗的保护发展下再焕生机,重塑人们心中北方曲艺重镇的文化形象。去年沈阳曲艺团重新打造沈阳的老艺术品牌“沈阳相声大会”,收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今年会继续打造这个品牌,大年初六、初七、初八在盛京大剧院推出“沈阳相声大会”演出,并设置文化惠民票价。作为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使公共文化服务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培育道德风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助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刘长龙:人民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辽宁振兴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最广阔的创作舞台。近年来,调兵山市形成了浓厚的书画艺术氛围,多次举办书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书法家深入基层一线,把书法从展厅延伸到基层,让人民群众在欣赏书法艺术中温润心灵,让书法家在服务群众中锤炼品德、提升思想和艺术境界,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价值观。作为文艺工作者,要立足家乡、奉献家乡,从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汲取营养、丰富素材,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用文化艺术传播正能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因此,我建议更多文化精英重心下沉,进一步将文化的力量输送到人民群众当中。对于文化事业发展而言,这既是反哺更是担当。